海南日报记者邱江华
手拿遥控器,眼盯智能屏,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疾速向农田飞去。伴随着阵阵旋翼转动声,无人机喷出白色的雾化农药,均匀地喷洒在农作物上。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现代施药技术团队向海南日报记者演示了这样的一幕。
“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中国热科院现代施药技术团队负责人林勇介绍,近年来,无人机在我国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多旋翼电动植保无人机,因智能化程度高,在航空植保方面作用显著。
但航空植保不仅仅是让飞机飞起来、农药洒下去那么简单。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未开展飞防药剂登记,多采用常规农药制剂减少稀释倍数后经由无人机喷施,容易造成施药作业效果不稳定、农作物药害及周边区域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制定统一的农用无人机应用与效果评价标准,有助于推动农业植保提质增效。
从2007年开始,中国热科院成立了现代施药技术课题组,彼时我国农业领域无人机应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近年来,该团队始终致力于我国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高效施药方面的研究。
“作为旋翼植保无人机作业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日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林勇介绍,2018年,团队获得国内独家授权,引进了日本最新的旋翼无人机防除病虫害作业技术规程,并将重要技术成果编译成《旋翼无人机防除病虫害作业规范》《植保旋翼无人机安全操作指南》和《产业用无人航空飞机农药使用手册》等中文文献。
团队将引进的技术结合我国农业实际进行创新应用,研发的农药展着剂专利产品应用于热带果树,能够实现农药减施30%以上。由此形成的“基于展着剂的植保无人机飞防减施增效技术”,入选了海南省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相关成果还获得了2021年度海南省国际合作奖。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规程 第一部分:通则》制定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热科院现代施药技术团队牵头承担了通则制定工作。
“通则的制定旨在确定统一的农用无人机应用与效果评价标准,将弥补我国相关领域技术规程的空白,助力我国农业植保提质增效。”中国热科院现代施药技术团队成员姜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