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简介
    • 领导班子
    • 本所历史
    • 机构设置
  • 组织机构
    • 职能机构
    • 科研机构
  • 科技创新
    • 科技动态
    • 科研平台
    • 科技政策
  • 人才队伍
    • 产业体系专家
    • 专家库
  • 科技支撑
    • 仪器设备介绍
    • 试验基地
  • 乡村振兴
    • 支撑机构
    • 科技服务
    • 成果转化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群团活动
    • 创新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进展 » 详细
环植所在棕榈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生物防治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者:卢辉 来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日期:2023-03-31

      近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南繁作物与迁飞害虫团队在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监测与防控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该团队围绕椰子织蛾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防控和绿色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热区入侵害虫的生物生态学、遗传多样性及高效绿色防控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是棕榈植物上的重要入侵害虫,主要危害椰子、油棕、槟榔等。椰子织蛾原产于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严重为害时可使椰子减产45-60%。研究团队通过对整个亚洲的椰子织蛾进行调查、收集及鉴定,揭示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入侵椰子织蛾种群如何共享相同的单倍型;对椰子织蛾交配和产卵过程的化学信号传导进行研究,并将该信息化合物应用到监测和诱捕技术上;集成了以田间管理、间套作、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为主的持续化学替代管理方案。其中,通过定期释放寄生蜂可将椰子织蛾的侵染力降低至95%,捕食性蚂蚁的特殊复合体可使棕榈树冠内的椰子织蛾卵块死亡率达到 75-98%。

      该研究成果以“Ecology, invasion history and biodiversity-driven management of the 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 Opisina arenosella in Asia”为题发表于植物科学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卢辉研究员和吕宝乾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东南亚和欧洲的科研工作者参加了合作研究。该研究得到了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

 图 椰子织蛾的入侵风险评估和田间释放寄生蜂的影响.png

椰子织蛾的入侵风险评估和田间释放寄生蜂的影响

 

      论文全文链接:Frontiers | Ecology, invasion history and biodiversity-driven management of the 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 Opisina arenosella in Asia (frontiersin.org)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琼ICP备19003759号-5
 
  • 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简介
    • 领导班子
    • 本所历史
    • 机构设置
  • 组织机构
    • 职能机构
    • 科研机构
  • 科技创新
    • 科技动态
    • 科研平台
    • 科技政策
  • 人才队伍
    • 产业体系专家
    • 专家库
  • 科技支撑
    • 仪器设备介绍
    • 试验基地
  • 乡村振兴
    • 支撑机构
    • 科技服务
    • 成果转化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群团活动
    • 创新文化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招聘
  • 科技进展
  • 媒体资讯
  • 政策法规
  • 文明创建
当前位置:>首页>科技进展

环植所在棕榈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生物防治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者:卢辉 来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表时间:2023-03-31 点击: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

      近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南繁作物与迁飞害虫团队在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监测与防控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该团队围绕椰子织蛾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防控和绿色防治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热区入侵害虫的生物生态学、遗传多样性及高效绿色防控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是棕榈植物上的重要入侵害虫,主要危害椰子、油棕、槟榔等。椰子织蛾原产于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严重为害时可使椰子减产45-60%。研究团队通过对整个亚洲的椰子织蛾进行调查、收集及鉴定,揭示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入侵椰子织蛾种群如何共享相同的单倍型;对椰子织蛾交配和产卵过程的化学信号传导进行研究,并将该信息化合物应用到监测和诱捕技术上;集成了以田间管理、间套作、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为主的持续化学替代管理方案。其中,通过定期释放寄生蜂可将椰子织蛾的侵染力降低至95%,捕食性蚂蚁的特殊复合体可使棕榈树冠内的椰子织蛾卵块死亡率达到 75-98%。

      该研究成果以“Ecology, invasion history and biodiversity-driven management of the 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 Opisina arenosella in Asia”为题发表于植物科学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国热科院环植所卢辉研究员和吕宝乾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东南亚和欧洲的科研工作者参加了合作研究。该研究得到了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

 图 椰子织蛾的入侵风险评估和田间释放寄生蜂的影响.png

椰子织蛾的入侵风险评估和田间释放寄生蜂的影响

 

      论文全文链接:Frontiers | Ecology, invasion history and biodiversity-driven management of the coconut black-headed caterpillar Opisina arenosella in Asia (frontiersin.org) 

(责任编辑:eppiadmin)

Copyright ©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监制 琼ICP备19003759号-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