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热科院环植所木薯虫害防控团队在木薯种质资源抗螨性鉴定评价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明确了我国主要木薯种质资源抗螨性水平,为优异抗虫木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创制及其创新利用高效绿色防控木薯虫害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材料支撑。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是木薯生产上的四大有害生物之一,严重为害时可使木薯减产50-70%甚至绝收。选育和利用抗螨品种是国内外公认的防治该螨最经济、简便、有效的带有方向性的防治途径。我国保存和收集了数百份木薯种质资源,但其对二斑叶螨的抗性鉴定和评价研究仍十分滞后,导致当前抗螨木薯品种缺乏,已成为影响我国木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为明确我国木薯种质资源对二斑叶螨的抗性水平,中国热科院环植所木薯虫害防控团队以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202份核心木薯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计算机的螨害表型成像、害螨生理指标分析的室内抗螨性鉴定方法,经连续三轮室内鉴定筛选出C1115和缅甸两个高抗螨木薯品种,SC5、SC9、SC15、COLUMBIA-4D和利民5个抗螨木薯品种,以及KU50、面包、SC205、TMS60444和BRA900 5个高感螨木薯品种。进一步采用基于螨害指数的田间抗螨性鉴定方法,及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AMMI),于2017-2021年连续5年对上述12个品种在海南儋州、广西武鸣和云南保山的抗螨性水平进行田间验证和评价,发现在不施用任何杀螨剂的情况下,抗螨木薯品种依然能够维持60%以上的木薯产量。
该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cassava germplasms resistant to two-spotted spider mite in China: from greenhouse large-scale screening to field validation”为题发表于《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JCR一区期刊,IF(2021)=6.627)。中国热科院环植所梁晓副研究员和陈青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刘迎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和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
国家木薯种质圃核心木薯种质资源对二斑叶螨的室内和田间抗螨性鉴定评价结果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22.105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