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简介
    • 领导班子
    • 本所历史
    • 机构设置
  • 组织机构
    • 职能机构
    • 科研机构
  • 科技创新
    • 科技动态
    • 科研平台
    • 科技政策
  • 人才队伍
    • 产业体系专家
    • 专家库
  • 科技支撑
    • 仪器设备介绍
    • 试验基地
  • 乡村振兴
    • 支撑机构
    • 科技服务
    • 成果转化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群团活动
    • 创新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详细
环植所在植物-土壤反馈驱动植物入侵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黄乔乔 来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日期:2025-08-01

近日,环植所入侵植物与杂草研究团队在植物-土壤反馈驱动植物入侵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入侵植物常形成高密度的单一物种群落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机制性解释。

前期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常比本地植物产生更积极的植物-土壤反馈;植物-土壤反馈的方向和强度受到土壤资源有效性(如养分)和同种植物密度的影响。然而,目前还没有同时从养分和密度两个角度研究入侵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作用。

为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进行了一个两阶段的植物-土壤反馈实验,研究了土壤养分和种植密度对5种典型入侵菊科植物(薇甘菊、假臭草、胜红蓟、三叶鬼针草、飞机草)和4种共生的本地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外来入侵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而本地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在高养分和高密度条件下,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的植物-土壤反馈差异最为明显,在这些条件下,本地植物在接种同物种或其他本地物种驯化的土壤后生长的生物量远低于在接种入侵植物驯化的土壤后生长的生物量。为揭示植物-土壤反馈变化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果表明,与本地植物相比,外来入侵植物驯化的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比本地植物高(平均值:1.671 vs. 1.379),且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病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密度的改变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在高土壤养分条件下更大。综上,随着土壤养分的提高和同物种密度的增加,外来入侵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变化不大,而本地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显著变负,从而阻止后者形成高密度的单一物种群落。这种入侵机制可能与克隆入侵植物特别相关,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克隆繁殖在栖息地内迅速增殖,而不会遇到负密度依赖,从而从少数个体迅速建立高密度的单一物种群落。

1.jpg

图1 土壤养分(低vs高)和种植密度(1 vs 4)对入侵和本地植物与土壤间反馈的影响。RRx,x: 植物在接种同物种驯化土壤和接种其他物种驯化土壤生长的差别;RRothers,x: 其他植物在接种某种植物驯化土壤和接种其他植物驯化土壤生长的差别;RR: RRx,x与RRothers,x的差值。

2.jpg

 图2  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图,显示了起源(入侵种vs.本地种)、土壤养分(低vs高)和种植密度(1 vs 4)对病原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相关结果以“Effects of nutrient and density on plant-soil feedbacks of co-occurring invasive and native plant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Plant Ecolog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环植所王亚助理研究员和海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韩爱衍为共同第一作者,黄乔乔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jpe/advance-article/doi/10.1093/jpe/rtaf121/8211453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琼ICP备19003759号-5
 
  • 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简介
    • 领导班子
    • 本所历史
    • 机构设置
  • 组织机构
    • 职能机构
    • 科研机构
  • 科技创新
    • 科技动态
    • 科研平台
    • 科技政策
  • 人才队伍
    • 产业体系专家
    • 专家库
  • 科技支撑
    • 仪器设备介绍
    • 试验基地
  • 乡村振兴
    • 支撑机构
    • 科技服务
    • 成果转化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群团活动
    • 创新文化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招聘
  • 科技进展
  • 媒体资讯
  • 政策法规
  • 文明创建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环植所在植物-土壤反馈驱动植物入侵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黄乔乔 来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表时间:2025-08-01 点击: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

近日,环植所入侵植物与杂草研究团队在植物-土壤反馈驱动植物入侵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为入侵植物常形成高密度的单一物种群落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机制性解释。

前期研究表明,入侵植物通常比本地植物产生更积极的植物-土壤反馈;植物-土壤反馈的方向和强度受到土壤资源有效性(如养分)和同种植物密度的影响。然而,目前还没有同时从养分和密度两个角度研究入侵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作用。

为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进行了一个两阶段的植物-土壤反馈实验,研究了土壤养分和种植密度对5种典型入侵菊科植物(薇甘菊、假臭草、胜红蓟、三叶鬼针草、飞机草)和4种共生的本地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外来入侵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而本地植物驯化的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在高养分和高密度条件下,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的植物-土壤反馈差异最为明显,在这些条件下,本地植物在接种同物种或其他本地物种驯化的土壤后生长的生物量远低于在接种入侵植物驯化的土壤后生长的生物量。为揭示植物-土壤反馈变化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果表明,与本地植物相比,外来入侵植物驯化的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比本地植物高(平均值:1.671 vs. 1.379),且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病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密度的改变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在高土壤养分条件下更大。综上,随着土壤养分的提高和同物种密度的增加,外来入侵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变化不大,而本地植物与土壤间的反馈显著变负,从而阻止后者形成高密度的单一物种群落。这种入侵机制可能与克隆入侵植物特别相关,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克隆繁殖在栖息地内迅速增殖,而不会遇到负密度依赖,从而从少数个体迅速建立高密度的单一物种群落。

1.jpg

图1 土壤养分(低vs高)和种植密度(1 vs 4)对入侵和本地植物与土壤间反馈的影响。RRx,x: 植物在接种同物种驯化土壤和接种其他物种驯化土壤生长的差别;RRothers,x: 其他植物在接种某种植物驯化土壤和接种其他植物驯化土壤生长的差别;RR: RRx,x与RRothers,x的差值。

2.jpg

 图2  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图,显示了起源(入侵种vs.本地种)、土壤养分(低vs高)和种植密度(1 vs 4)对病原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相关结果以“Effects of nutrient and density on plant-soil feedbacks of co-occurring invasive and native plant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Plant Ecolog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环植所王亚助理研究员和海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韩爱衍为共同第一作者,黄乔乔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jpe/advance-article/doi/10.1093/jpe/rtaf121/8211453


(责任编辑:eppiadmin)

Copyright ©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监制 琼ICP备19003759号-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