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简介
    • 领导班子
    • 本所历史
    • 机构设置
  • 组织机构
    • 职能机构
    • 科研机构
  • 科技创新
    • 科技动态
    • 科研平台
    • 科技政策
  • 人才队伍
    • 产业体系专家
    • 专家库
  • 科技支撑
    • 仪器设备介绍
    • 试验基地
  • 乡村振兴
    • 支撑机构
    • 科技服务
    • 成果转化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群团活动
    • 创新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详细
​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李勇研究员来所交流
作者:邹刚华 来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日期:2019-04-12

        应我所邀请,4月10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勇研究员一行3人来我所交流并做专题报告,我院生态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热作学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相关会员及我所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

        学术交流会上,李勇研究员做了关于“小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的精彩报告,报告回顾了其回国后所做的流域景观生态学、流域关键生态过程观测、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以及流域生源要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等相关研究,明确了养殖和农田是长沙金井河流域氮磷污染输出主要来源,认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能较好地指示稻田土壤地力状况。并重点介绍了其独立创建的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CNMM),该模型能有效模拟流域生态系统中水-碳-氮-磷等要素循环过程,为流域生源要素管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会上,其团队成员沈健林和王毅两位副研究员也分别作了题为“集约化养殖环境效应-以氮沉降为例”,“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氮磷流失机制与污染防控”学术报告。沈老师立足大气氨沉降,探讨了澳大利亚集约化养牛场氨沉降对周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认为氨沉降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生物多样性。王老师从小流域氮磷流失过程机理、环境效应和污染防控技术等方面论述,认为坡面壤中流是氮素流失的重要途径;稻田促进流域地下径流氮素损失,尤其在休耕期,同时得到农田对流域氮磷环境影响的阈值为18-29%(农田面积比);流域氮磷污染防控关键技术主要体现为:控需求、减流失、阻迁移和治排放等措施。

        此次学术报告加深了我院相关科研人员对农业面源污染技术及研究内容和方向的了解,同时李勇研究员建议我所要特别关注热区重金属问题,择机开展养殖场氮沉降、氨挥发等相关科研工作。本次交流会的顺利召开,加深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为今后双方的进一步科研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 ©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琼ICP备19003759号-5
 
  • 首页
  • 本所概况
    • 所简介
    • 领导班子
    • 本所历史
    • 机构设置
  • 组织机构
    • 职能机构
    • 科研机构
  • 科技创新
    • 科技动态
    • 科研平台
    • 科技政策
  • 人才队伍
    • 产业体系专家
    • 专家库
  • 科技支撑
    • 仪器设备介绍
    • 试验基地
  • 乡村振兴
    • 支撑机构
    • 科技服务
    • 成果转化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群团活动
    • 创新文化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招聘
  • 科技进展
  • 媒体资讯
  • 政策法规
  • 文明创建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李勇研究员来所交流

作者:邹刚华 来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表时间:2019-04-12 点击: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

        应我所邀请,4月10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勇研究员一行3人来我所交流并做专题报告,我院生态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热作学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相关会员及我所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

        学术交流会上,李勇研究员做了关于“小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的精彩报告,报告回顾了其回国后所做的流域景观生态学、流域关键生态过程观测、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以及流域生源要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等相关研究,明确了养殖和农田是长沙金井河流域氮磷污染输出主要来源,认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能较好地指示稻田土壤地力状况。并重点介绍了其独立创建的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CNMM),该模型能有效模拟流域生态系统中水-碳-氮-磷等要素循环过程,为流域生源要素管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会上,其团队成员沈健林和王毅两位副研究员也分别作了题为“集约化养殖环境效应-以氮沉降为例”,“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氮磷流失机制与污染防控”学术报告。沈老师立足大气氨沉降,探讨了澳大利亚集约化养牛场氨沉降对周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认为氨沉降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生物多样性。王老师从小流域氮磷流失过程机理、环境效应和污染防控技术等方面论述,认为坡面壤中流是氮素流失的重要途径;稻田促进流域地下径流氮素损失,尤其在休耕期,同时得到农田对流域氮磷环境影响的阈值为18-29%(农田面积比);流域氮磷污染防控关键技术主要体现为:控需求、减流失、阻迁移和治排放等措施。

        此次学术报告加深了我院相关科研人员对农业面源污染技术及研究内容和方向的了解,同时李勇研究员建议我所要特别关注热区重金属问题,择机开展养殖场氮沉降、氨挥发等相关科研工作。本次交流会的顺利召开,加深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为今后双方的进一步科研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hzsadmin)

Copyright ©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监制 琼ICP备19003759号-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